“妈妈,我,我,我,想吃那,那个......”有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就变成了“小结巴”,生怕长大后也是这个样子。面对孩子说话不流畅的问题,家长们可谓是操碎了心。
天使君和大家聊聊,孩子口吃到底是怎么回事?家长又该如何正确引导?
一什么是口吃
口吃,是一种常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,也是一种复杂且多重的言语障碍,表现为音节重复、拖长、卡壳等,有些还可伴有眨眼、清嗓、面肌搐动等附加动作与行为。
二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口吃
1、遗传因素
在所有的口吃病例中,遗传因素占比最高。一般来说,如果家长存在口吃症状,或者其他亲友之间有类似的情况,大多数情况下,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受其影响。若想纠正,可能花费的时间会相对较久,因为遗传因素属于先天因素,根治起来并不容易。
2、模仿因素
在幼儿语言学习期时,幼儿会因为好奇或者好玩,模仿看到、听到的言行举止。如果在这个阶段,幼儿接触到口吃患者,就会模仿其说话的方式,久而久之造成儿童自己语言上的口吃习惯。
3、神经生理因素
与正常人相比,口吃患者的大脑解剖和功能存在差异,特别是在听觉和运动区以及基底节,口吃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能系统过度活跃。
4、心理因素
孩子在紧张、焦虑、高兴、兴奋、愤怒等情况下都容易出现口吃,往往越紧张越容易口吃,越口吃越紧张,形成恶性循环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,心理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大。
三家长如何发现孩子有口吃
当孩子出现以下一些特征时,家长们就要注意了!
1、在自由玩耍的情境中,孩子每100字中有5次说话中断。
2、每个词的音节重复次数为两次或更多。
3、拉长音的长度为2秒或以上。
4、说话时气流常常中断,说话过程中出现不适当的停顿,想说却没有声音发出。
5、发声姿势不恰当,伴有眨眼、清嗓、面肌搐动等附加动作与行为等。
6、语速比正常快,声音明显紧张,跟人说话时目光接触摇摆不定等。
如果家长对照后发现孩子在口吃的过程中存在有上述情况,可以带孩子到医院给医生看看,口吃的早期诊断通常是通过收集医生、父母和儿童生活中有重要影响的其他人的意见来进行诊断的,必要时需对口吃的孩子进行治疗。
四家长如何正确引导
最好的家庭干预方法就是循循善诱,循序渐进。
1、不评论孩子的说话内容,当孩子出现口吃行为时,不要对孩子说 “慢点说” 或 “放松”,做一个好的倾听者,避免打断和过多的提醒导致孩子对口吃过度关注,让孩子觉得谈话是很愉快的事情。
2、不要命令孩子说话,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要求孩子在别人面前朗诵、表演等,尽可能引导孩子在自然的情况下主动地表达,当孩子主动表达后给与评论或解释,继续给孩子提供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。
3、家长需要在与孩子说话时自己提供“表达范本”,在言语习惯上做孩子的好榜样,家里的人说话时都养成轮流的习惯,与孩子互动时营造舒适放松的语言环境。
4、安排愉悦的时间与孩子相处,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或对话,多鼓励、关注孩子表达内容的完整性,帮助孩子建立信心。
此外,还要提醒家长朋友们,如果你的孩子口吃问题越来越明显,一定要及时进行矫正,千万不要让口吃伴随孩子进入青春期,以免对孩子日后产生负面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