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大脑发育障碍的疾病,也就是说,自打孩子出生就已经有了。但是它的症状也要到两三岁才能有所体现,因为一岁多的孩子不会说话,交流和社交方面的症状都不是特别明显。所以,很多人发现不了,只有到了孩子两三岁的时候,孩子的语言,社交,行为等能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同龄的小朋友,这时候才引起父母的注意和重视。所以,诊断都要在两岁半到三岁之后了!
至于为什么孩子刚一出生的时候不能诊断出自闭症呢?主要有以下原因:
01
在儿童1岁以前,可以展现的行为范围有限,对其行为类型和发育状况进行决定性的诊断依据不足,也没有有效的仪器测查。
02
自闭症儿童中,有很大一部分智力也有问题,许多家长因为对智力障碍的担心而将自闭症忽略了。
03
自闭症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语言发展的问题,而语言发展问题不到3岁是不能完全判明的。
04
一部分自闭症儿童开始时的发育呈现与正常孩子相同的状况,直到2—3岁时自闭症症状才显现出来。
05
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知识,一开始是忽视,后来是不相信,想观望一段时间,结果使诊断时机推迟。
如何初步判断孩子是自闭症?
目光交流
没有目光交流、回避接触;大于6个月龄时不能被逗乐,眼睛很少注视人。婴儿初到这个世界时,会有强烈的意愿与人进行眼神交流。相较于脸的其他部位,他们更喜欢盯着人的眼睛看。但患有自闭症的婴儿,目光接触从出生六个月时已经开始下降,这种现象会愈来愈严重。当发现孩子总是不看着你的时候,你就需要重视了。
语言交流
听力正常,但大于10个月龄时对呼唤自己名字无反应;12个月龄时对于言语指令无反应,无牙牙学语,无动作手势语言。如果你跟自闭症孩子说话,会发现他的语言有很奇怪的地方,比如语音频率相对高,而且语调变化很少,语法也有一些问题。他们的非言语沟通也有很多异常的地方,如很少有面部表情。
肢体交流
孩子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,或抱起时身体僵硬,不愿与人贴近,缺少微笑;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(如摇手再见、摇头、点头等),对于动作模仿不感兴趣等。
群体交流
因为自闭的孩子缺乏社交动机和技巧,他总是不合群,一个人在角落里面玩。所以在一群孩子当中,你可能很快就能发现自闭症的孩子。
刻板行为
自闭症孩子的动作一般较为刻板。比如重复的手势、绕着圈跑、身体的摇晃,还有一些刻板的言语,如重复说一句话、重复别人的话,或者用他自己的语言重复去说一句话。他们做一件事情一定要按照某一个顺序来做,如果你去打乱这个顺序,他们会非常地不开心。
兴趣奇特
自闭症的孩子往往对某些事物非常感兴趣,临床上叫兴趣狭窄。就是说他们的兴趣只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范围之内。比如:有的人喜欢心算,心算非常好;有的人喜欢记万年历,你问他历史上几月几号是星期几,他很快就能告诉你;还有的是画画方面的天才,比如在6岁时就已经办个人画展了。自闭症孩子还可能会有感官异常,比如他们喜欢去摸表面光滑的东西,喜欢把东西放在鼻子底下去闻等特殊爱好。
孩子得了自闭症,父母应该怎么办?
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:将近80%~90%的自闭症孩子通过科学干预后症状会有所改善,而促成这种结果的关键原因之一便是早发现,早诊断和早干预。
1
及早发现,及早干预
如果孩子出现了疑似自闭症的症状,家长最好带孩子到医院去咨询,并接受相关的检查、诊断。自闭症的诊断与鉴别,医生首先可以从孩子已经出现的症状表现来考虑诊断,其次还要做相应的检测才能够得到明确的诊断结果。
2
激发患儿进行社会交往的主动性,促进其社交动机
自闭症幼儿往往社交动机缺乏或不足,因此在日常互动中,宝爸宝妈要注意提高孩子的社交主动性,特别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在一起时,尽量创造机会来保证互动的进行。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渗透“看、指、应、说”这些基本行为训练,包括诸如点头同意、摇头不同意、征求意见、提问、参照、告诉、显示、炫耀,发起对话、维持对话、询问、求助等。
3
行为训练 “有的放矢”
尽管增进社交是训练核心,但宝爸宝妈同时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,在行为管理、认知、生活自理、运动和语言等方面同时展开训练。特别是针对孩子不同的行为采用正性强化、负性强化、消退、渐隐、惩罚等方法加以干预,这非常重要。
通常来说,自闭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、疾病严重程度、早期言语发育情况、认知功能、是否伴有其他疾病、是否用药、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,而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,6岁之前是黄金治疗期,因此家长要留心观察,在发现孩子有自闭症的迹象,要及早带孩子去正规的医疗机构检查治疗,根据检查报告,制定治疗计划。